不哭的傳說

不少病人來求診都是因為情緒問題,覺得自己情緒失控,或是想制止自己負面的情緒。這些訴求背後的意思是:負面情緒是不要得的。「不要哭」是我們自小聽慣的命令。孩子不哭就是乖,社會也普遍期望家長能教導孩子安靜不作聲。這種壓力會使家長對哭聲變得過分緊張,甚至在情急下以威逼利誘去應付哭泣中的孩子。

其實哭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表達,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。對初生嬰兒來說,哭更是生存的本能。當有不適或受傷害時嬰兒便會哭,哭聲直達父母的耳中像響起的警號,驅使他們走近孩子,安撫他們,呵護他們。孩子雖然是無助,但他們哭聲的「威力」相信所有父母都熟悉不過 。也是因為這種威力,家長往往把焦點轉移到哭聲上,而不是哭聲要表達的意思。當孩子長大了,他們漸漸學懂哭泣能觸動父母的神經,於是哭跟傷害開始脫鈎,變成了一種手段,為的是得著成人的支援和逃避責罸。這一種哭泣是不應該鼓勵的。因為孩子應該學習直接坦誠的尋求支援,而不是以情緒去支配父母。另一種「偽哭泣」是以哭來逃避另一種情緒或情況。記得看過一位病人,她因突然喪夫而變得抑鬱,經過一段頗長的治療後情況沒有顯著改善,仍然經常哭泣和心情哀傷。漸漸地我們意識到哭泣的背後可能是害怕和不忿的心情,因為自己不能再倚靠丈夫生活了。這樣看來,維持在抑鬱之中可能比一個人面對新的挑戰容易。在治療過程中這一種領悟往往是改變的轉捩點。

所以,父母應該以平常心去看待哭泣中的孩子。只要孩子不是有危險的話,父母是不用著急回應的。我們可以給予空間並鼓勵孩子説出感受,當情緒得到肯定和理解後孩子大多會安靜下來。我們要記得哭泣是一種表達,重要的是去聽懂要表達的意思,而不是一味的制止。若果看得出孩子以哭為達到其他目的的話,父母便不應以遷就作為鼓勵。有些家長以嘲笑或羞辱來刺激哭泣中的孩子,試圖令他們不哭。但這樣會加強孩子對負面情緒的羞恥感,養成壓抑情緒的習慣。心理健康就是能夠坦誠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,並處理得宜,不把情緒變為支配他人的手段。快樂並不等於不哭。讓我們加油,不走捷徑,助孩子豐富地感受生命。

1 則迴響

Filed under 我與您 - 從心理分析角度看育兒

1 responses to “不哭的傳說

  1. abby

    爸爸小時候不準我哭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