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不是最重要

這一年多,我們的生活因為新冠肺炎而起了很大變化。街上的人少了,食肆和娛樂場所關閉;我們上街、進店子要戴口罩和量體溫。從醫學角度而言,社交距離和限制人群聚集的確是有效的防疫措施。但是在民生的層面,這些限制確實對市民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。慣常運動的人沒有運動的地方,醫院有病人孤獨地死去,家庭因為空間不夠而多了磨擦。

疫症讓我們害怕生病和死亡,但也讓我思考到「生」的問題。究竟人活著需要什麼呢?我們常說健康最重要,那麼無病無痛地生存是否就足夠呢?我們應否為安全而停止一切有感染風險的活動?我發現這段時期有人在許可下照樣社交和外出,也有人足不出戶,連家人也不敢見。整個社會彷彿停頓了,大家都在等待疫情完結才繼續生活。可是到目前為止,疫情一波接一波,我們的情緒因而變得起起伏伏,煩燥不安。

我想起一位美國年輕人Claire Wineland。她自小患上遺傳病囊腫性纖維化(cystic fibrosis )。這病會嚴重影響肺功能,患者平均活不過五十歲,也沒有有效治療。在她而言,自己一出生已注定要受苦,也不會得到健康。然而,疾病並沒有減少她對生命的熱愛和投入。她活在死亡邊緣卻仍然爭取過正常人的生活,跟人分享她的故事和對人生的領悟。她的正能量為她帶來知名度,讓她可以寫書拍片,更成立基金幫助其他患者。她在廿一歲的時候決定接受肺移植,最後因術後併發症死亡,結束她精彩的一生。

從Wineland的身上,我明白到健康不是快樂的先決條件,我們也不需要等到有健康才去生活。健康的身體好比一架性能良好的車,可給我們駕駛樂趣和作交通工具。但車只泊在車房是沒意思的,它需要任務來賦予它意義。在這個人人都關注健康和防疫的時代,我們以為健康長命就是目的。但生老病死從來都是人生的一部份,人類從來都是跟各種風險和威脅並存的。所以,既然這疫症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,我們就不能以等待的心態去過活。有病也好,沒病也好,我們也要用心過日子,在限制之下掙扎。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