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 Archives: 生活隨想

健康不是最重要

這一年多,我們的生活因為新冠肺炎而起了很大變化。街上的人少了,食肆和娛樂場所關閉;我們上街、進店子要戴口罩和量體溫。從醫學角度而言,社交距離和限制人群聚集的確是有效的防疫措施。但是在民生的層面,這些限制確實對市民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。慣常運動的人沒有運動的地方,醫院有病人孤獨地死去,家庭因為空間不夠而多了磨擦。

繼續閱讀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無腳印的人生?

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是現代人須要正視的問題之一。科學家和政府都呼籲我們要減少廢物,節省能源,減少炭排放。我們都知道炭足跡(carbon footprint)的概念,了解到生活中很多事情,無論是交通,穿衣,和飲食,都涉及二氧化碳的產生。例如,科學家説吃肉比吃素涉及更多碳排放,於是建議人減少吃肉。要跟足專家的建議,時刻考慮自己的碳足跡是不容易的。對於一些責任心重的人來說,更會帶來壓力和罪疚感。

繼續閱讀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調節感受的遠近

執筆之時,香港仍未走出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之中。疫情引致的生活限制,經濟不景,再加上本地和國際的政治氣氛,都在影響每個人的心情。在近期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調查中,七成受訪者出現抑鬱症狀,而四成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狀。 繼續閱讀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運動的心理作用

運動對身體好應該是常識。運動對情緒和認知能力的好處亦漸漸為人所知。大部分關於運動的文章都強調運動所產生的生理變化,例如增加安多芬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(BDNF)。我卻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談運動的好處。 繼續閱讀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抗疫,也抗焦慮

踏入2020年不久,香港人便受到新型肺炎的來襲,至今仍然在抗疫中。這幾個月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不少。學生不用上學,所有大型活動被取消,市民都待在家中減少外出。生活在疫症蔓延中,不少人會感到恐懼和憂慮。我們怕自己和家人染病,怕不夠口罩用,怕身邊有隱形患者,怕清潔程序做得不夠好,家居喉管有漏洞。 繼續閱讀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關於如何去關心人

作為精神科醫生,經常會有人問我如何去關心身邊受情緒困擾的人。每次聽到這類問題都有一言難盡的感覺。情緒困擾有深有淺,每個人的性格和處境也不盡相同,很難一概而論。我心裏固然有一些標準答案,但當我想深一層,就發現問題本身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。

首先,朋友和家人之間本來就應該互相關心, 那又何需要專家意見呢?是否以為有抑鬱症的人是「病人」,於是就不能以平常方式去溝通?當情緒變成「病徵」,關心的方法就會有不同?這問題的背後,是否隱藏著一種凡事要有效率要專業的功利主義呢? 我們帶著什麼期望去關心人呢?我們想付出關心,還是要改變對方? 由此可見,這問題其實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和對「生病亅的態度。

「如何關心人」這個問題容易把焦點放在説話上,以為關心人只在乎説對的話,或是避免説錯的話。例如,有建議説不要叫人「看開一點」,但原因是什麼呢? 能夠把事情看得開的確能讓人抒懷,只是很多時候對方是未想,或是未能做到。假如不提供空間去承載和消化情緒,而急於把問題解决掉,對方或會感到更難堪。這樣看來,叫人想開一點是時機的問題,不是內容對錯的問題。至於怕説錯話的憂慮,如果你跟對方有穩固的友誼,説的話又不是一時意氣,即使幫不到對方,其實也不會引致什麼嚴重後果的。心理治療理論甚至認為說錯話是必然和必須的,因為說錯了可以作出溝通和調整,過程本身就能加深彼此間的了解。

聽過一位禪師教導: 關心人就是給對方你的「同在」 (Presence),「同在」本身已經能減輕痛苦。這話説得不錯。關心人不應該有意圖,不在乎説話技巧,只要給對方你的同在和關注,向他説當下想説的話(或是不説話)。所以,如果關懷是要學習的話,就是要先學習與自己同在。懂得關注自己,就懂得關注別人,不論是情緒病、精神病或是正常的不開心,道理都是一樣。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每次入睡都是一場別離

我的兒子有個習慣:每晚上床睡覺後,都會重複跟我們說晚安,一晚會説三四次,直至睡着為止。當我們以為他上了床,正想安心看電視的時候,睡房又傳出他的聲音: 「Good night,我入睡了! 」若果我們不回應,他就會再叫,直至聽到回應為止。在繁忙的日子,我和太太都很期待兒子入睡之後的寧靜時間。當聽到他又叫晚安時,有時也會按捺不住,沒好氣地叫他不要再叫,自己入睡好了。回想起來,我應該珍惜這些干擾,因為當他長大以後就再聽不到了。

兒子的晚安習慣讓我想起道別。記得以前送親友往外地升學,總會在機場離境入口前依依不捨,要「再見」幾次才真正離開。 其實睡覺也是一種離別。入睡後我們就失去意識,離開了當下,直至睡醒。 睡眠要求我們放低目前關注的事情和思緒,離開身邊的人,好讓身體能夠休息,進行新陳代謝。兒子臨入睡前跟我們說晚安,也可算是一種道別,就像在上機前一次又一次探頭出來說再見一樣。

如此看來,失眠或許跟離別有關。沒有安全感的人不擅於離別,害怕獨處,容易焦慮和失眠。執著的人放不低某些事或人,卻不能把它們帶入夢鄉,也容易失眠。有些人很害怕失眠,上床的時候很緊張。他們信不過自己與生俱來的睡眠機能,不容許自己失眠,其實就是執着,也正正是失眠的原因。亦有些人以睡覺作為逃避方式;他們不是疲倦,只是不想面對煩惱和壓力。他們的問題是不想清醒,動機不對,當然也不能睡得好。在一般的精神科諮詢中,失眠只是一個症狀,大都以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來醫治。但即使有藥物控制睡眠,內心的執著和對離別的糾結仍未處理的話,可以自然入睡的機會恐怕越來越少。

睡覺是道別,跟今天、跟世界講再見。睡覺也是放手,離開司機位置,讓自己進入自動模式。我們乘飛機除了要信任機長之外,就只能安坐位中,不需要也不能干預飛機的任何運作。睡覺不也是一樣嗎?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長期減價的店子與慣性自貶的人

我家附近商場有一間體育用品店, 自幾年前開店到現在都掛着「清貨減價」, 「最後三天」等告示。初時以為它真的是快要倒閉, 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是經營技倆。雖然這手法不新, 但當我每次經過店子和那些告示時, 心裏總泛起一絲悲涼。為生意而要裝成瀕臨倒閉的樣子, 也真是悲哀啊。 繼續閱讀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情緒病是否沒法看得出?

今年七月美國著名樂隊Linkin Park的主音Chester Bennington自殺,之後他的妻子上載一段他死前幾天拍的影片,希望提醒公眾抑鬱症是沒有表徵的。不久之後拉斯維加斯發生了美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。事後兇手的女朋友和兄弟都表示極為詫異,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兇手是性格平和的。我不是要評論兇手是否有精神病,但這兩件事清楚説明,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他在人前的舉措是可以極為不同的,即使是他們的親人亦末必能看得透。這一種沒把握或許加深了我們對精神問題的無力感。 繼續閱讀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

給N同學的信

這文章是對這篇報導的回應。

親愛的N同學

我在網上留意到你寫給楊議員的信,心裏躊躇了幾天,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想法。我也認同香港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善,但我更關心的是你和你的同學們如何應付當下的制度。畢竟,無論哪人當上特首,現時的教育制度是不會在短時間內改變的。 繼續閱讀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生活隨想